(1) 思政教育
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核心思政元素融入学科课程思政改革,课程思政立足“两山”理论,深度融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特色,获得广泛肯定。课程思政重点建设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入选“河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行社会实践与爱国主义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创新创业、志愿服务、工程实践相结合的“五结合”模式,建立教育引导、项目培训、成果孵化的三级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突出社会实践的学科特色,学院团委被评为河北省教育系统优秀志愿服务先进单位。立项共青团中央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两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育人新格局。 建成辅导员为主,专业教师班主任为辅,大学生个人成长导师、创新创业导师、思政导师并进的思政队伍,学院党委获河北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学院党委书记刘万里、辅导员张玲菲荣获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河北省高校辅导员精品项目二、三等奖多项,《人民日报》等媒体对学生党员教育“小红本”的经验做法进行了专题报道。
(2)教学与人才培养
扎实推进本科教育,环境工程专业2018年通过了第二次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环境科学专业2019年获批河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安全工程专业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2020年获批河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学科2016-2020年获批河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项,立项省级教研课题5项,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5年来招收本科生1497人,授予学士学位1440人。在校生校内可比指标排序均名列前茅,四级英语平均通过率70%,2019年四级通过率全校排名第一。毕业生考研率平均30%左右。多次荣获“优良学风标兵班”荣誉称号。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大创立项数量连续三年位居全校首位,近五年在“挑战杯”、“节能减排”等科技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8项,省级奖项21项,其中2020 年获“挑战杯”国家金奖1项,实现学校金奖零的突破。
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2016-2020年立项省级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2项,先后与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等4家企(事)业单位共建校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新站4个;招收研究生261人,授予学位244。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科研论文310篇,其中SCI论文33篇;申请专利40项;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5项;19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4名研究生获河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名同学受学校选派资助赴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持续开展做好中外合作办学及留学生培养,中澳环科专业2015年开始正式招生,2016-2020年招收中澳环科专业本科生385人,有84名学生赴澳参加暑期课程班,澳方共派遣教师24人次来我校授课,2020年网络授课7人次。目前共有7名学生转入澳大利亚联邦大学继续学习。学科自2013年开始招收留生,承担非洲国家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培训班以及环境工程专业赞比亚专升本班的教学工作。2016-2020年培养环境工程专业留学生11人,其中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名,进一步扩大了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二、 师资队伍
2016-2020年引进中国工程院士任洪强教授,引进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二层次人才黄亚丽研究员,通过河北省引智项目及河北省外专百人计划引入澳大利亚联邦大学Peter Gell教授、加拿大现代水技术公司Shelp博士及其团队,引进优秀青年博士22人,其中3人具有海外经历。
中青年骨干教师中有5人晋升教授,11人晋升副教授;新聘任硕士生导师19人(其中校外导师8人,4人为外籍专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11人。
培养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三层次人才4人,河北省模范教师1人,河北省教学名师3人;1人获河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3人获河北省拔尖人才项目资助。
2016-2020年在完善河北省污染防治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制药废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等现有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新增“挥发性有机物(VOCs)与恶臭污染防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河北省沼气循环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中心1个。作为合作单位与河北华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1个,与华茂伟业绿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河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与承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建河北省生活饮用水安全检测技术创新中心1个;在校内新建大气监测平台、生态监测实验场和白洋淀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研究实验室;与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等4家企(事)业单位共建校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新站4个。
优化学科平台资源配置,建立大型仪器公共平台,对现有大型仪器、设备进行整合,提高设备利用率;完善平台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提高实验室教师工作积极性。加强平台基础条件建设,2016-2020年投资4500万元用于平台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数据资源等方面建设,5年来新增仪器设备837台(套),其中3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31台(套)。学科固定资产总值达8500万元。
四、 科学研究
2016-2020年,学科承担科研项目数量、引进经费和高水平论文数量等方面都明显增加,科研水平显著提高。
(1)科研项目立项:立项省部级以上课题59项,其中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基金项目9项;引进纵、横向科研经费总计8031万元。
(2)科研成果获奖: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3项,省部级二等奖6项,省部级三等奖1项。
(3)制定标准:编写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8 项,团体地方标准 5 项。
(4)申请/授权专利:申请专利111项,其中发明专利76项,实用新型专利35项;授权专利65件,其中国外发明专利3项,国内发明专利30件,实用新型专利30件。
(5)发表论文及出版著作:发表SCI、EI检索论文108篇(其中被SCI一区检索19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86篇;出版专著5部。
(6)国内外学术交流:2016-2020年举办国际学术会议1次,国内学术会议5次,主办“河北省高等学校环境与安全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会议”1次;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47人次,其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9人次,出国访问、研修18人次;邀请国外专家学者做报告20人次。
五、 社会服务
(1)建设国际合作平台,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和白洋淀生态环境改善
以支撑雄安新区建设和服务白洋淀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依托省外专局引智项目“雄安新区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研发国际合作平台建设”,联合澳大利亚联邦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专家学者,在 2019 年共同组织举办了“健康水系和生态可持续城市国际学术研讨会”,就白洋淀生态恢复关键技术达成共识和合作。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提出了融合污染物间接生态效应的污染物生态效应评估方法,建立了“湖泊食物网分析”+“污染物暴露浓度”耦合的污染物环境基准理论和方法,明晰了政府-企业-公众三方保障主体的作用机制以及提升环境治理效果的生命共同体原则。研究成果为白洋淀水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评估、多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价、新型污染物环境基准建立、主要环境问题识别、流域环境治理效果提升、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保障体系建立等方面提供基础数据、重要理论和关键技术支撑。编制的“白洋淀生态安全防控与保护规划”,被纳入《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 2016 年撰写《加强水资源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提案被列为河北省政协 1 号提案; 2019 年撰写《关于进一步做好我省内陆湖湿地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提案》被列入省政协领导牵头督办的 10 件提案。
(2)开展 VOCs 排放绩效评价和治理技术帮扶,协助企业污染治理全面升级
针对区域 VOCs 治理技术企业难以把控,环保管理易出现“一刀切”的难题,依托“挥发性有机物与恶臭污染防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石家庄市生态环境局深度合作,实施了“2018-2020 石家庄市重点涉 VOCs 企业绩效评定及进厂指导”专项评价和技术帮扶工作,按照以评促改的原则指导企业升级改造 VOCs 防治设施。编制了石家庄市 VOCs 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和评估细则,组织专家对 381 家涉 VOCs 行业企业进行现场绩效评定,对 VOCs 治理情况量化打分并核算 VOCs 减排绩效,再针对每个企业绩效核算结果给出专家整改技术建议,有效解决了企业 VOCs治理面临的技术和排放管理难题。绩效评价工作促进了企业 VOCs 治理设备及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效减少了 VOCs 污染物排放,将企业因排污停工降至最低,为石家庄市实现“十三五”期间 VOCs排放量减少 25%的减排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 VOCs 减排明显改善了区域臭氧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截止 2020 年 11 月,石家庄市臭氧浓度实现三年来首次下降,臭氧平均浓度为同比下降 12.5%,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未达标天数同比减少 14 天。绩效评价和治理技术帮扶做法受到生态环境部等主管部门高度评价,在很多地区得到推广。
(3)编制系列国家环保标准,引领制药工业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
以建立完善的制药工业排污许可技术规范、服务解决制约我国制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瓶颈问题为目标,受国家生态环境部委托,牵头编制系列制药工业的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包括《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 制药工业-原料药制造》( HJ 858.1-2017)、《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 制药工业-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HJ 1063-2019)、《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 制药工业-中成药生产》( HJ 1064-2019)、《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制药工业-生物药品制造》( HJ 1062-2019)、《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 制药工业》( HJ991-2018)。技术规范基于制药工业全过程污染排放特征、污染排放数据库、源强核算方法、污染物主要排放口,对原料贮存、生产过程、无组织排放等提出防控关键点和技术体系,实现了我国制药工业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信息化的“一证式”环保管理。技术规范已在全国超过 8000 家相关制药企业得到应用,为我国制药工业企业打破世界绿色壁垒、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有力保障,应用效果得到了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中华环保联合会的高度评价。
(4)协同研发推广制药行业多介质污染控制技术,服务制药行业可持续发展
以解决制药行业多介质污染控制技术瓶颈、为企业提供污染防治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制药行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依托国家环境保护制药废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河北省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与河北省制药行业重点企业华北制药集团、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协同攻关,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等科研项目,重点研发以高浓度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与装备、抗生素菌渣厌氧消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处置技术为核心的制药行业废水、固废多介质污染控制技术,授权发明专利 20 余项,发布国家行业标准 1 项、企业标准 6 项、申请地方标准 2 项,形成了成熟完整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积极推进研发成果转化,通过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方式服务于企业技术需求,帮助企业整体解决制约生存发展的环保问题。相关技术或单独或联合在省内外近百家制药、化工企业推广应用,均实现预期污染物控制和减排目标,并具有明显技术经济优势,取得显著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技术研发和推广成果获 2018 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地区乃至全国制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5)与农业龙头企业共建技术创新中心,服务农业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以推进农村环境质量改善、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为综合目标,与国家农业部重点推广企业河北京安生物能源公司等共建“河北省沼气循环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全面服务农业农村环境污染整治。依托“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课题“村镇宜居社区与小康住宅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开发了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置、分类处理模式、以及庭院式农村污水一体化净化装置、升流式厌氧生物滤池、生物转鼓反应器等多项专利技术。完成《白洋淀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现状调查报告》,为雄安新区开展农村污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完成石家庄市“净土行动”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以及多个县市农村环境整治项目方案的编制工作;开展规模化沼气工程建设、 “三沼”高质利用、中小型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处置以及生态农业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成立专家团队服务于 6 个“世界银行贷款河北省农村新能源开发项目”。承担了河北省科技厅民生领域系统技术集成专项技术榜单项目“中小规模猪、牛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制定了农业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相关标准和规范,解决了河北省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 2名教授受聘河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家团队岗位专家。
六、学科声誉
学科建设始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为宗旨,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强化学科内涵建设。学科围绕京津冀区域环境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专业教学,不断加强科研教学平台建设和团队建设,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任洪强教授等国内外学科权威,引领和指导学科建设发展,全面提高学科人才培养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京津冀区域环境污染防控及雄安新区生态恢复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撑。学科在典型工业废气高效协同净化机制研究,新型污染物食物网传递行为、环境风险、安全浓度阈值,河北区域VOCs污染特征、来源及光化学反应机理,微气泡臭氧化难降解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新技术,天然湖库水体好氧反硝化生物脱氮新技术等领域形成突出特色。
本学科专业培养的学生已遍及河北省各级管理部门、大中型企业,多人已成单位的领导者和技术骨干,为地方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的已成为国内重点高校、研究单位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相关领域有较大影响。毕业生以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实际工作能力强等优势受到用人单位的赞誉和社会的认可。